水中硝酸鹽氮(NO3-N)超標是威脅全球水環境安全的重要問題。作為含氮有機物分解的最終產物,硝酸鹽氮的積累不僅反映水體的歷史污染,更揭示了人類活動對自然循環的深度干預。其超標來源可歸納為如下幾類,常用的檢測設備有水質硝酸鹽氮分析儀。 一、化肥濫用與養殖污染的雙重壓力 農業是硝酸鹽氮污染的最大貢獻者。過量施用氮肥(如硝酸銨、尿素等)導致土壤中硝酸鹽大量殘留,通過雨水淋溶或灌溉水滲透進入地下水與河流。據研究,1公斤垃圾糞便堆肥在自然降解后可釋放492毫克硝酸鹽,而過度施肥的農田排水硝酸鹽濃度可達400毫克/升以上,遠超飲用水標準(20毫克/升)。此外,集約化養殖場的糞便處理不規范,使得動物排泄物中的氮素通過地表徑流直接進入水體。研究顯示,養殖塘面積占比與氨氮污染呈顯著正相關,硝酸鹽來源中糞肥占比高達30%。 二、污水排放與垃圾滲濾的隱蔽威脅 生活污水和垃圾滲濾液是城市區域硝酸鹽氮的重要來源。一升生活污水在降解過程中可生成110毫克硝酸鹽,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或通過滲井進入地下水系統,導致硝酸鹽累積。渭河流域關中段的研究表明,城市生活污水對下游地表水硝酸鹽氮的貢獻率超過40%。此外,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含有高濃度有機氮,在氧化條件下逐步轉化為硝酸鹽,進一步污染周邊水體。 三、含氮廢棄物的排放 化工、燃料和食品加工業排放的含氮廢水是工業污染的核心。例如,硝酸鹽常用于肉類防腐,每千克加工食品中添加亞硝酸鈉可達50毫克以上,其生產廢水中硝酸鹽濃度極高。同時,化石燃料燃燒釋放的氮氧化物(NOx)經大氣沉降進入水體,形成“濕沉降污染”。燃煤電廠、機動車尾氣等排放的二氧化氮經雨水溶解后轉化為硝酸鹽,加劇水體富營養化。 此外,自然界的氮循環與人工處理工藝也可能成為污染源。在富營養化水體中,藻類死亡分解會釋放硝酸鹽;而污水處理廠的生物脫氮工藝若控制不當,硝化過程反而會導致硝態氮濃度升高。例如,反硝化環節碳源不足或溶解氧控制失效時,硝酸鹽無法有效轉化為氮氣,最終隨出水進入環境。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yinyuer.cn/newss-3760.html
|